“道门乐府”是道教色彩的乐府歌词,源于并流传于民间。汉魏六朝道教的发展时期,道士使用这些艺术形式向人们传播宗教教义,劝导世人皈依道教,因此留下诸多劝仙劝道和表现神仙境界的“道门乐府”作品。按文体和功能的不同,道门乐府又可分为劝仙民歌、仙歌、步虚词等,经道教神仙思想的渗入和渲染,成为汉魏六朝文学艺术一朵璀璨的奇葩。
汉代神仙思潮反映在文学领域里,是汉赋和乐府诗中惯用华丽铺张的诗句描写神仙境界。迨至东汉末年道教形成,神仙信仰更加普遍流行开来,神仙传记和神仙诗歌成为当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劝仙、劝道成为经常性的表现内容,汉乐府中的《上陵》、《董逃行》、《长歌行》、《陇西行》、《艳歌》、《王子乔》,刘安的《八公操》、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民歌《时人为三茅君谣》等皆是此类诗歌。
早期的“道门乐府”即汉代乐府之中的神仙之歌,充满“列仙之趣”的教化意义,其中《长歌行》表现求仙药的主题,《日出入》是汉代的郊庙歌词,但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董逃行》系仙人之歌,《艳歌》、《陇西行》等诗重在描述游仙的经历,或对神仙境界的幻想。“列仙之趣”是汉代“道门乐府”的主要表现倾向,或者劝仙入道,或者慕仙颂仙,向人们展示神仙生活的美好景象。
有些劝仙诗借助于民歌和童谣来宣传神仙思想,如汉初的童谣:“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表现民间对东王公和西王母的信仰。也有一些是为表现求药长生和祈祷世间太平的,如《长歌行》一诗中,主人公在仙人指引下,游历“太华”仙境,并求得仙药,作品通俗质朴,极力赞叹仙药之灵妙,表现了浓厚的求仙色彩。
道教经典《云笈七籖》记载了许多这样的劝仙民歌,如《灵凤歌》、《石鼓歌》等。《灵凤歌》的故事来源于佛教变文,是六朝佛教和道教融合的神话故事。此歌的故事取自《金精山记》,汉代的张芒女名为丽英,有异质,长沙王吴芮欲强娉,乃登山披发于石鼓之下,人皆谓之死,芒妻及芮视之,但见紫云升起,只留下这首石鼓歌,借神仙讽刺人事,反映社会生活的疾苦。
仙歌是演唱仙道故事的诗歌,多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故也可归入“道门乐府”。仙歌用神仙得道的故事教化世人,为许多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披上神圣的外衣,以具体化的人物感化教徒,起到“演道抒情”的作用。道教中流传很广的《化胡歌》,即为老子西去化佛成道的故事,汉代已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传说,敦煌经卷发现六朝的《化胡经》残抄本,第十卷《玄歌》辑有老子化胡歌三十余首,以艺术化的手法宣传道教的思想。
《乐府诗集》收录不少“降神歌”、“飨神歌”和“迎送神歌”,均属于仙歌,多为晋后作品,道教中的“降真歌”也有降神诗歌的影子,《乐府诗集》中载有“神铉歌”十八首,是典型的道教意味的降神曲。
道藏中记载的许多仙真歌也是仙歌。仙真歌是仙真降临时所唱和的诗歌,传说汉武帝于昆仑山会见西王母,王母有赠答之歌,以铺张的诗句描绘仙境的无与伦比的美好,具有十分神秘的色彩。真人歌多半以半遮半掩的姿态隐在道经之中,而不为世人所熟知。
西晋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夫人,传《黄庭经》上清派一系,此后上清派传人杨羲、许谧、许迈等人大量制造道书,其中包括不少真人歌,假托诸真人传授魏夫人道经并唱和,其内容都极力描绘神仙境界之富丽堂皇,是宗教味道十分浓厚的仙真诗作。此外,西王母赠魏夫人歌、杨羲真人歌、辛玄子诗、太微玄清左夫人歌、萼绿华赠羊权诗等都具有同样的仙真趣味。
《乐府诗集》引唐吴兢的《乐府解题》曰:“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步虚词也是“道门乐府”诗体的一种。传说曹植曾创作佛教音乐“梵呗”,道士仿照梵呗创作步虚声,填词演唱,是为步虚词。
步虚词实际上起自晋代,据晁公武《读书志》记载:“《步虚经》一卷,右太极真人传左仙公。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飞巡虚空所讽咏,故曰步虚。”道经中的《空洞步虚章》出自《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可能系灵宝道士所作。 “步虚章”为道教大型舞曲,是道教斋醮法事的诗歌和音乐。《步虚经》中辑有《洞玄步虚吟》十首,大约作于两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步虚词更为成熟,北魏神瑞二年(415)嵩山道士寇谦之制《云中音诵》道曲中即有《步虚声》和《华夏赞》,传至后世便成为宫观中的斋醮法事音乐,称为“道情法曲”,其韵称为“步虚声”,其所配的诗词称为“步虚词”。南朝陆修静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和唐代杜光庭的《太上黄箓斋仪》中也辑录了不少步虚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