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建民:中华传统医学流派之道教医学

中华传统医学流派之道教医学

盖建民

道教医学的历史源头可以远溯到原始宗教之巫术医学,而它的直接前身则是秦汉时期的方士医学。由巫医到方士医,再由方士医到道医,是道教医学前期孕育和演化的三部曲。

原文载于《中国民族报》2021年3月30日。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极为密切,所谓“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因此自古就有“医道通仙道”的说法。民间广为流传的“十道九医”之说充分反映了道教“尚医”的历史传统。道教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85 年,丁贻庄在《道教分支学科条目征求意见稿》“道教医药学”词条中,最早提出了道教医学概念与道教医学的主要内容构成:“道教医学: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并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有独创意义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饵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符谶仙药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与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

1988 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时,这一词条定稿为:“道教医学: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医学与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主要内容:道教医学丰富而庞杂,其中与中国传统医学具有共同核心的为服饵外丹,作为广义的中国医学的重要内容有导引、调息、辟谷、房中和内丹修炼等养生术。另外还有一些带有神秘的巫医色彩的符、谶、咒、祝、斋等等。三者浑然一体,构成了道教医学的特色;有精华,也有糟粕。在发展过程中,其精华部分对中国医学有很大贡献。”

比较《征求意见稿》与《全书》之“道教医药学”词条可以看到:其一,《征求意见稿》正式收入《全书》时对“道教医学”的定义中删除了“有独创意义”。这一删除体现出当时研究中对“道教医学的特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未能发现道教医学中具有“独创意义”的内容。实际上,通过对内丹医学思想的研究,我们发现“独创性”贯穿于内丹医学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二,“主要内容”基本上未作改变。其中,丁贻庄把服食、外丹列入共同核心部分,而把内丹仅列为“中国医学的重要内容”的次要方面。服食、外丹由于直接为中医学所取用,因而成为中医学的核心构成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内丹医学思想从更高层次影响中医学, 对中医学的理论创新更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中医学尚有直接取之于内丹学理论的部分,如关于命门的论述、奇经八脉、小儿三岁纯阳说等。可见,内丹部分也应是中医学的核心构成。

日本学者吉元昭治的《道教与不老长寿医学》一书,以现代中医学为参照系,分析了道教与中医学的关系,认为道教医学内容包括 3 个层次。“中心圆”,此为与现在的中医学几乎相同的内容,也可以说是两者最接近的部分,包括汤液、本草、针灸等。该书还认为,具有道教特色的外丹术应用矿物类药物,故亦可归入“本草学”范畴。“中间圆”,此为具有道教医学特色的部分,包括导引、调息、内丹、辟谷、内视、房中等。这些是道教丹鼎派所支持的内容,相当于现在的运动体操疗法、呼吸疗法、精神医学疗法、性科学等。“外周圆”,此为最具道教色彩的内容,与民间信仰、民间疗法密切相关,包括符、占、签、咒、斋、禁、祭祀、祈祷等,是戒律的、伦理的内容。这些是所谓道教符箓派所支持的内容,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可以称作心理疗法或信仰疗法。“换一个角度来看,所谓道教医学,就是‘精气神医学’。其中,又以气为中心,内丹术实际上就是对气的追求,导引、调息、吐纳等,都与气密切相关。”吉元昭治以此界定了道教医学的内涵与类别。

道学研究学者胡孚琛则使用“道教医药学”的概念,指出道教医药学大致包括 3 个部分,其核心部分是仙药、本草、医方、针灸等,大致范围相当于中医药学。二者的区别仅在于道教医药学多以延年益寿、还春驻颜的疗效为追求目标。中间层部分是导引、按摩、气法、辟谷、房中、存思、饮食疗养及起居禁忌等,这是靠自我摄养和调谐精、气、神来防病、抗病的技术。外层部分是符水、药签、祝由、祭祀、斋醮等调整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治疗方法,具有强烈的宗教特征。道教医药学认为人体以气为本,治病就须调气,养气便能健身;道教医药学还将宗教神学引入医学,将身体各器官部位都配备“身神”来管理,把“存神”作为道教医学的治疗方法。

道教医学作为道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是一门带有鲜明道教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道教医学在性质上属于宗教医学的范畴,它不同于一般的医学分支,带有明显的神学特征;道教医学在内容与形式上包罗宏富、多样。它与传统医学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手段上既有相合之处,也有相异之点;道教医学具有精华与糟粕同在、科学与玄秘共存的双重性;道教医学是一种集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治疗和信仰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建立在道教宇宙论、人天观和身心观基础之上。

作者简介:盖建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子白银会员(VIP),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qingfengguan.com/1120

(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1月14日 18:26
下一篇 2022年1月16日 10:37

相关推荐

  • 小站简介

    道门网创建于2008年12月21日,旨在打造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的道文化交流社区。站长李明,生于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属无门、无派、无师承的三无人员,愿广结天下有识之士,一起弘道。 想修真,上道门!道门网创建于2008年12月21日,旨在打造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的道文化交流社区。

    武学资源 2019年6月6日
    07670
  • [E0010]三洞拾遗

    《三洞拾遗》(全20册)是《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五部之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联合编纂的大型古籍丛书,2005年10月由黄山书社出版。《三洞拾遗》主要收集了明清以来新出的道教经典、文集、劝善书、科戒书等共二百余种,七百余卷。版本有木刻本、石印本、手抄本、铅印本等,其中有不少珍本秘籍是首次面世。图书出版社:黄山书社,2005主编 :王卡、汪桂平 编号:E0010格式:PDG…

    资源 2016年2月13日
    07650
  • 道藏网快照留存20181127

    道藏网(daozang.org)2018年11月27日快照(下线前):

    武学资源 2018年11月27日
    07780
  • 仙佛奇踪

    此套书《仙佛奇踪》共四册,含:消摇墟、寂光镜各3卷,长生诠、无生诀各1卷。其中《消摇墟》绘录道家诸仙63位,《寂光镜》绘录佛家列尊61位,每图后附文字简介,反映明人奉道近佛风气,其中插图有明代徽派版画风格。此套大致为明万历30年(1602)序刊本。 此书又被称为《月旦堂仙佛奇踪合刻》,其多为里巷传说,世俗之谈,故《四库全书总目》视之为“荒怪之谈”,而附于小说家类之中。四册内容简介:第一册,消摇墟(…

    资源 2022年10月16日
    04900
  • 道藏网快照留存20141222

    道藏网(taotsang.com)2014年12月22日快照:

    武学资源 2014年12月22日
    07380
  • 五篇灵文

    五篇灵文 重阳祖师注  清虚道人录 序 斯文乃金丹之至宝,非其人而不可传也,若上根上器大德之子,得遇此书,修仙之正路耳。 重阳注曰:仙有五等,鬼仙不可取,人仙不必论,地仙住世长年,神仙出有入无隐显莫测,身外有身。能二其身者,是谓神仙。天仙者,列于神仙之上。学道之士,勿为中下之徒,当学最上一乘之真法,无上至极之妙道。洞晓天地阴阳,深达五行造化。阴阳二字,理莫大焉。天地日月五行,由此而化,太极既判,清…

    资源 2013年5月27日
    07310
  • 神仙起居法

    神仙起居法。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残腊暮,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杨凝式。

    资源 2022年10月8日
    06390
  • [E0039]道德经释义外六种

    此为道经的一部合集丛书。共四册,内收《道德经转语》、《道德经古今本考正》、《道德经释义》、《常清静经》、《金玉经》、《太上黄庭经注》、《阴符经注》七种,正文前有康熙、嘉庆年序文,凡例、考证、转语等。此为白云山房藏板,清嘉庆14年(1809)刊本。刊刻者称此书乃“吕祖降鸾释义,彰是经性命之宗旨,发渊源之奥妙。客岁得之青来李道长,其版籍已百有余年,以是解囊重付之梓”。大致内容:《道德经转语》一卷:元,…

    资源 2015年3月21日
    06990
  • 老少皆宜的“蹲墙功”

    蹲墙功 全称“面壁蹲墙松腰法”,长期练习可增强体质、抻拉脊柱、平衡气机、调理脏腑,达到筋柔骨强的效果,同时畅通督脉,生发阳气,有助于缓解经络不通、气血不顺所致的各种疾病。长期坚持练习蹲墙,左右气机不平衡的病态也能得到调整,可以纠正脊柱偏歪,能使身形端正挺拔。 动作步骤 面对墙壁,两脚并拢,平铺于地,脚尖靠近墙根,周身中正,两手自然下垂,两眼轻轻闭合,全身放松;下蹲时,低头含胸,两肩前扣,腹部肚脐回…

    资源 2024年4月10日
    03550
  • 道尊

    以道为尊 夫万物以道为尊,以德为贵,乃自然也,德本有中和之理,发而为正气,上可通天,下可达地,是以天地同合,而人能修德,则可与天地同配,人有一善,便积一德,人有百善,即有百德,倘若人不修德,天地昏乱,四时不顺,干戈四起,瘟疫频降,鬼泣神号,此乃世人不修德之故也。 ——摘自《明性传真》

    资源 2021年10月31日
    0863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