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久远的医学传承——道医

 

中医学发展到现在,可以说经历了道医、儒医、术医三个阶段。道医,是指医家所依托的哲 学思想以道家道教文化为主;儒医,是指医家所依托的 哲学思想以儒家文化为主;术医,是指医家所依托的哲学思想以西医哲学为主,以西医学为参照。可见,所谓的道医、儒医、术医其实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医家, 一是指医学思想。

道医阶段:

以《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为标志,以黄帝、岐伯、扁鹊、淳于意、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为代表。

《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

黄帝内经颇多“真人”、“至人”等论述。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神农本草经》体现仙道思想的药学著作,其中收入药365味,以合周天365日,药分三品,上品药声称有延年登仙之效。如神农本草经疏提到。“仙人”11处,“仙经”10处,“神仙”39处,“仙方”4处,仙药”5处。

“替仙人道士靡不悉由药道以济群生。”

“仙经谓:药即火,火即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可见,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神农本草经》,都是 以道家思想为基本医学哲学的,所以才以真人、神仙为凡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才把有利于养生的方药称为仙方仙药。

历代道教名医辈出,有十道九医之说法。

孙思邈:道士,著作《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被誉为“药王”“孙真人”。

葛洪:道士,著作《肘后备急方》屠呦呦的青蒿素来源于此: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陶弘景:道士,编写《肘后百一方》、《本草经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

董奉:道士,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源于董奉行医不取钱物,愈后患者种杏林。

傅青主:道士,著作《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

这个学派的中医学最显著的特征是:以道论医,追求长生久视,成仙证真。道家医学和中医学没有区别只有联系,不是以道家为侧面而是以道家为正面,带着浓郁的抹杀不掉的道家文化色彩, 因此可以说,中医学的第一阶段是道家医学阶段。换言之,中医学的初始阶段就是道家医学,这是不会因为后 来者给中医学冠上什么另外的名称而能改变的事实,是由中医学的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和第一部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的基本内涵打下了 “道”的深深烙印所决定的。

儒医阶段:

以金元时期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学术争鸣为标志。河间学派由刘完素所创立。易水学派由张元素创立。

刘完素出生于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其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程道济序略” 中记载:

守真先生者,本河间人也。姓刘,名完素,字守真。夙有聪慧, 自幼耽嗜医书,千经百论,往往过目无所取,皆谓非至道造化之用。因披玩《素问》一经,朝勤夕思,手不释卷⋯⋯一时于静室澄神晏坐,沈然毕虑,探索难解之义,神识杳冥,似寤寐间,有二道士自门而入,授先生美酒一小盏,若椽碗许,咽而复有,如此三二十次,咽不能尽。二道人笑日:如厌饮,反吐于盏中。复授道者,公众号道教之家倒于小葫中。道者出,恍然一醒,觉面赤酒香,杳无所据,急于内外追之不见,而后因至心灵大有开悟。此说几乎诞妄,默而不言, 以仆为知言,先生故以诫告。与夫史称扁鹊遇长桑君饮药,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亦何异焉。因著医书《内经运气要旨论》、《医方精要宣明论》二部,总一十七万余言,精微浩汗,造化详悉,而又述《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已板行于世。外又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并注二万余言。

从上文可见,刘完素的师父是“二道士”,刘完素的医学是得自道教仙人所授,其教授的方法也神仙化,喝了仙酒“而后因至心灵大有开悟”。因此,刘完素医学为是道医。

而略后于刘完素的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创立者,《金史》本传云:

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日:“何见待之卑如此哉!” 既为诊脉,谓之日:“脉病云云”。日:“然”。“初服某药用某味乎?” 日:“然”。元素日:“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 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

通过这则材料可以看出:其一,张元素是“进士” 学医,是个儒医;其二,道医从开始“面壁不顾” 到后来“大服”儒医。这说明了道医、儒医开始是有冲突的,后来以儒医胜利而结束。

张元素的著述以及有关他的记载并不多,但从他的弟子,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身上,也可以看出比较典型的儒医风范。

李东垣的从医是由“孝”之触动, 由于母病不治, “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故“力学以志吾过”。可见李东垣志本不在医、也不在道,他出身名门, “且有“不小” 的“昂耸之志”,此“志”最大可能是习儒为官而非学医修道。如东垣二十二三岁曾“进纳得官,监济源税” ,即是力证。

稍后于刘完素、张元素的张从正是“攻邪派” 的开山祖师,他提出“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药裹酒食,非孝不能备也。故日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似乎以儒医自居,但论其医学实践,却与道医学有着血脉联系。其著作《儒门事亲》用道教法术治病的医案里有20余则。如卷五“鱼刺麦芒五十六”:

“夫鱼刺、麦芒、一切竹木签刺咽喉,及须发惹伴在咽嗌中,不能下者,《内经》曰:“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可用《道藏经》一咒法治之。咒日:“吾请老君东流顺,老君奉劝摄摄摄法毒水。吾托大帝尊,不到称吾者,各各现帝身,急急如律令。奉敕摄。” 一气念遍,又以左手屈中指、无名指作三山印,印上坐净水一盏,右手掐印文, 作金创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左手象地,右手象天,虚挽虚卓,九次为定。左足横,右足竖,作丁字立。如作法时,望日月灯火,取气一口,吹在盏内。此法百无禁忌。用法之时,以正神气是也。如所伤物下,不可便与米汤、米饭吃,恐米粒误入疮口中,溃作脓也。姑以拌面羹养之数日,可也。”

可见,作为医学改革家的张从正,其对医学的改革突出体现在援儒革道上,他是中医学从道医向儒医转化阶段的典型和关键人物之一。

在金元几大名医家之中,朱丹溪是最特殊的,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他本是理学中人,年轻时曾师从金华朱学的著名学者许谦,后听命于师嘱,并有感于师之病痛,乃慨然从医,从而期望“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一于医致力焉”。

朱丹溪是位儒医,但需注意的是:此儒不同于先秦时期孔孟之儒,而是宋明新儒学。宋明新儒学本质上是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金元时期,道医阶段逐渐发展为儒医阶段。这一点在金元四大医家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按照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出生前后,分析其生平及其学术思想可以看出: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出生于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代表作是《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是个纯正的“道医”。

张从正出生于金贞元四年,公元1156年,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张从正是比较典型的援儒革道者,一方面他极力让自己“儒医” 化,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地以道为根本。从张从正的生平和学术,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学从“道医” 向“儒医” 转化的缩影。

李东垣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代表作《脾胃论》,从他的生平和学术思想看,他的“道医”特色比较淡了,几近于“儒医”。但其“突破脏腑五行用药,创立四气调神辨证” 的学术思想却有着只能用“道医” 才能吞吐的内涵,因此是位“根儒向道” 者。

朱丹溪出生于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代表作《格至余论》,《格至余论》的书名来源于宋理学“格物致知”之意,可见朱丹溪从表面上看是个“儒医”,但考其学术思想“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以及他的养生观点等,则处处以道论医。因此,朱丹溪具备融摄儒道的本质。

从金元四大医家与道家道教的关系可以看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纯正道医刘完素——援儒革道张从正——根儒向道李东垣——融摄儒道朱丹溪,从中正可看出中医学从“道医” 向“儒医”转化。

而弃道从儒却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所以朱丹溪运用宋理学三教合一的优势而成为大家之中的大家。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所谓的道医、儒医的阶段之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指在该阶段是以道医为主流,还是以儒医为主流。事实上,在道医阶段,也有儒医,如张仲景;在儒医阶段,也有道医,如孙一奎。但各阶段的个别现象不代表主流思想,就中医学总的发展趋势而言,在金元时期,道医阶段逐渐发展为儒医阶段。

术医阶段:

术医阶段,整个中医学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逐渐“西化”,背道求术,弃道崇术是其特点。如现在的中医院校的本科教材,中医院校的必修科目等都少不了西医内容。原中医局局长、“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 吕炳奎先生1984年7月在《中医亟待抢救》一文中列出如下事实:

中医学院的中医课成分少,学生无法学成中医,课堂上老师讲一点,一下课就把精力集中学外文和西医课,有的人还吹冷风鼓动学生不要学中医。在实习时,没有好中医带,中医学院里学西医多,学不到中医。中医大学生,学习中医的时间,实际不到两年,又难专心致志,怎么能学成中医?中医学院大批毕业生无人要,分配不下去。主要原因是中医单位少,西医又占了多数,要西医不要中医。西医院里的中医科,宁可把老护士等塞进去抄抄方,变成中医,也不要中医毕业生。

中医单位的西医多于中医,中医院实际上是西医院或叫中西医结合医院,真正的中医院,全国只有几所。

术医阶段的中医论病论证、处方用药几乎都离不开西医西药。这主要是由于西医学的冲击和影响所致。中医学发展到现在,对传统有扬有弃固然难免,关键是扬弃得是否合理?如果说,中医学是以“道医” 为基本的话,我们认为中医学的发展事实上离其基本越来越远。这种背离基本的发展扬弃实在令人不安,而这种发展陷入困境也是必然的。纵观中医学发展史,每一次大发展都是立足于基本,而取得重大理论突破。中医学需要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不是修修补补,更不是用西医的一套理论方法来论证中医学具备合理性。中西医结合大家张锡纯的代表作《衷中参西录》, “衷中参西“,不是“全盘西化”,中医学的现阶段发展主要要在“衷中”下工夫,让西医理论方法在发展中发挥“参” 的作用。

中医学的根本、原理从哪里寻找呢?应该在道家。

(一)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第一部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其学术思想上升到哲学层次,是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推而演之,道家道教思想是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二)历史上的大医,其理论突破性的建树无不是在道家道教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如刘完素的火热论是根据运气学说推演而来,朱丹溪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根据《太极图说》推演而来,郑火神的学术思想也是源于其对阴阳气化的独特体悟,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唯有医学和道家是以生命为本位而展开研究的。道家为追求长生,对生命的亲身体悟和实践是中医学中最宝贵最具价值的部分。如果说中医学有临床实验的话,可以说率先勇犯险难,义无反顾、舍身求“法” 的正是道门中人。

明晰了中医学上述三个发展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学与道家医学的关系。

道家医学是中国中医学的一个发展阶段且是最初阶段,道家医学是和儒家医学、术医相对而言的,儒医是援儒革道的结果,术医则是援“西” 入“中” 的结果。

而就其本质而言,道家医学是中医学的根本。明晰了这些,我们也能看出,所谓的道家医学和中医学的区别其实颇多含糊。如果说有区别,只能说,道家医学与儒家医学、术医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道家与儒家,西与中的区别所决定的。

道医学大致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核心部分是仙药、本草、医方、针灸等,大致范围相当于世俗的中医学和中药学。

道医学的中层部分是导引、按摩、气法、辟谷、房中、存思、饮食疗养及起居禁忌等,这是靠自我摄养和调谐精、气、神来防病抗病的技术。

道医学的外层部分是符水、药签、祝由、祭祀、斋醮等调整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治疗方法,具有强烈的宗教特征。

道医学是一种社会医学,重视调节人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因素,这是它的特征之一。道医学另一特征是带有宗教性和人神交通的巫术倾向。道医学还有一些特征,那就是它重养生、重预防,将医药同人的饮食起居结合起来。以上都体现了道医学区别于世俗医学的特色。

广义的道医学包括道家医学与道教医学。狭义的道医学指的是道教医学。道教医学是相对于中医学的两个发展阶段儒家医学、术医而言的,是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

原创文章,作者:琅环阁主白银会员(VIP),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qingfengguan.com/2387

(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8日 22:37
下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20:37

相关推荐

  • 为何说西山派经典才是真正的丹经

    为何说西山派经典才是真正的丹经 作者:天地闲人​ 一、西山派经典内容 西山派丹经有:《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西山群真会仙记》、《修真太极混元图》、《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另外,《道枢》简写丹经中:《华阳篇》、《肘后三成篇》、《修真指玄篇》等也是西山丹派经。 西山派丹经实际上非常丰富,特点比较鲜明:一是理论也比较统一,观点明确,没有受到三教合一思想的污染,不像其他丹经已经鱼龙混杂,很难分清真…

    资源 2022年1月8日
    08980
  • DQ0158

    中华典藏 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

    其他资源 2022年1月12日
    07880
  • 一篇小小的序言里竟藏着最权威的金丹大道!

    张伯端的《悟真篇》,代表着北宋后期,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准则。千百年来,道家、道教将《悟真篇》视作金丹文化的金科玉律。而《悟真篇》的实际修真内容,似乎长期不能被现代道教所认知。 要弄清楚《悟真篇》的金丹文化,要了解道教金丹文化的概貌,比较简易的、通俗的、有权威的文献,应该是这篇《悟真篇原序》了。 《悟真篇原序》到底讲了些什么? 张伯端的《悟真篇》,代表着北宋后期,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准则。千百…

    资源 2024年4月14日
    01.5K0
  • DQ0012

    当她走了之后 2006年10月4日 她走了之后,月,一个人的夜…… 冷风袭来,阵阵寒意,说不清心中滋味,道不明愁肠几寸。夜,终将是一个人的夜……。

    武学资源 2025年1月21日
    07140
  • 太上老君内观经

    经名:太上老君内观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经文介绍道教的宇宙、人生观,义理通明,言简意深;注重修心在修道中的作用,宋金以来对道教诸派尤其全真一派之教旨影响颇大。 太上老君内观经 老君曰: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之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其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长…

    资源 2022年10月13日
    06850
  • DQ0140

    夏天到了,登山郊游的好季节。 户外装备繁多,你会带上什么在山中与你同行呢? 在户外运动界有三大件的说法,那就是: 鞋、背包和登山杖。 说一说你的背包里会放些什么呢?

    其他资源 2022年5月10日
    07310
  • DQ0032

    内地某国营企业曾经与外商草签了一份供销合同,合同规定由外商给该企业提供价值300万元人民币的生产设备,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合同为期三年,三年后该企业将无偿拥有这些设备的所有权。 合同约定,在三年合同期内,该企业按双方商定好的价格每年为外商提供某种产品10,000件。合同同时约定,若第一年少交货1件,该企业将按每件1,000元交付赔偿金,第二年少交货1件,该企业将按每件2,000元交付赔偿金,第三…

    其他资源 2024年12月15日
    0300
  • 版权声明

    本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 版式设计等,部分来源于互联网。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邮箱:info@daomen.net欢迎投稿,来稿请注明出处并署名。

    武学资源 2019年5月28日
    07880
  • 盖建民:中华传统医学流派之道教医学

    中华传统医学流派之道教医学 盖建民 道教医学的历史源头可以远溯到原始宗教之巫术医学,而它的直接前身则是秦汉时期的方士医学。由巫医到方士医,再由方士医到道医,是道教医学前期孕育和演化的三部曲。 原文载于《中国民族报》2021年3月30日。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极为密切,所谓“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因此自古就有“医道通仙道”的说法。民间广为流传的“十道九医”之说充分反映了道教“尚医”的历史传统。…

    资源 2022年1月16日
    07310
  • 帛书《黄帝四经》的阴阳思想及其思想史地位

    帛书《黄帝四经》的阴阳思想及其思想史地位 Yin-Yang Philosophy Found in the Excavated Silk Version of Inner Canon of Huang Di​ 作者简介:白奚,山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山东 淄博 255000;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048 原发信息:《文史哲》第20212期  内容提要: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将春秋以来的…

    资源 2021年12月29日
    0662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