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最早是从哪里来的?

谷物的起源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200多万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毫无保障的生活,在无休止的狩猎动物和采集野果中寻求生存。饥饿难耐时,也会吃一些腐食。进食的时候,还需要提防其他猛兽,避免沦为别人的腹中之餐。为了生存,他们不断迁徙、居无定所,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个时代被称为狩猎采集时代。不过也有好处,疲于奔命的远古人类没有肥胖症,不用花钱办健身卡。

第一位农民

在远古年代,谷物的祖先只是路边的狗尾巴草那样的植物。1万多年前,地球经历最后一次冰期,当时依靠采猎维生的人类渐渐发现,周围能采集到的果实和能捕猎到的动物越来越少。饿极了的远古先民开始尝试未被驯化的野生谷物,果实里富含能量的糖类物质给他提供了奔跑的力量。日久天长,对能量深深的渴望逐渐刻在DNA的记忆中,也塑造出人类喜欢甜食的天性。

有一天,一位先民把野草的种子收集起来拿回到定居点。他的本意也许只是做冬储粮,但零星洒落地面的种子却在来年给了他一个惊喜——长出新的植株,结出了果实。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农民。那年头也不懂知识产权保护,这位先民顺手就把这个发现发了朋友圈。很快,更多人开始效仿他的创新之举,你有我有全都有。就这样,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将野生植物驯化成为可以栽培的农作物。土地上第一次出现大面积的谷田,并向四周延伸。古人逐水而居,有些村落和耕地远离水源,人们会建立引水灌溉系统。

有了种植谷物,一日三餐有了着落,人类逐渐进入到一种定居的生活方式,并开始驯化畜禽等动物,这个时代被称为农耕时代。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饮食结构其实一直以肉类为主,也就是以脂肪和动物蛋白作为主要能源。进入农耕时代,人类的食谱开始出现大量的谷物。碳水化合物在饮食结构中的占比猛增到 60%,而脂肪的占比则大幅度下降到20 %。简言之,谷物吃得多了,肉吃得少了,这与过去几百万年发生了颠倒。这并非都是好事,多素少肉,加上熟食烹饪,人类牙齿的咬合力明显下降。随着糖类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增多,容易在酸性环境中生存的致龋细菌在口腔中“安营扎寨”,蛀牙率要高于原始人。

有一天,有一位古人把吃不完的米饭用树叶包起来(那时候没有饭碗),存放在桑树的树洞里(那时候也没有冰箱)。后来,他就忘了这件事。时间一长,那米饭接触到根霉、酵母等野生微生物,开始发酵,发出奇异的香气——这就是。人类从此变得“如痴如醉”。今天我们知道,谷物中的糖分经过自然界中酵母菌的发酵,就会生成酒精。后来,越来越多的谷物都被用来酿造美酒,包括用黍、粟、稻米酿造的黄酒;用小麦芽、大麦芽酿造的啤酒;以及用高粱、玉米酿造的白酒等。

谷物的驯化

被驯化以后,本是“同宗兄弟”的谷物和野草的命运开始分化。野草是没人管的流浪儿,苦出身,只能自谋生路。种子离开植株后,随风顺水,听天由命,存活概率低。所以,野草一般会以种子数量取胜,一粒野草种子能够结出成千上万个后代种子。数量多,体积小,多子多福,总有几个能够落地生根活下来,繁衍生息。而谷物被驯化以后,则过上了“小少爷”一样的生活。农人会为它们播种、耕地、浇水、施肥、除草。有了人类的精心呵护,谷物不再像野草那样拼命“生娃”,开始优生优育,生出来的米娃娃数量少,个头大。

野生植物有一种很特别的落粒基因。种子在成熟之后,会从植株上自然脱落,掉落到地上,待到来年再萌发生长。这一过程对于世代繁衍至关重要。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一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每1万-10万棵野生植物中,就会有一株标新立异的“哪吒”,不走寻常路,落粒基因发生突变,变为不落粒基因。这次让植物“断子绝孙”的基因突变,却是人类的重大利好。

先民们将这些不落粒的植物种子收获下来,带回家里,种到房前屋后。就这样,将落粒的野生植物驯化成不落粒的栽培谷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祖宗们不断地把握植物变异,选择他们喜好的那些谷物品种(味道好、产量高、易采收等),保留下来下一年接着种。

大家都听说过“针尖对麦芒”这句成语吧?其实很多谷粒上都长着芒刺,有着独特的功效。其一,谷物碰到天敌时不能像动物一样迅速逃跑,但位于谷粒尖端的芒就像骑士的长枪,鸟吃了以后会扎到喉咙,它就会去选择偷食其它物种的种子。其二,芒刺可以缓冲谷穗之间的碰撞,减少掉粒,而且在叶片间隔出空隙,便于空气流通,增加产量。芒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帮助籽粒附着在穿行而过的人和动物身上,“搭顺风车”去感受诗和远方,也许有机会飘落到一块肥沃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看起来,尽管谷物不会思考,但它们还是很聪明的。

古人的食谱
“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版本,即指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秦汉以前称大豆为菽,英语的soybean,俄语的соя,法语的soya等都是“菽”的译音。在2500年前,因为抗旱、耐贫瘠、生长期短,黄米和小米曾是当时独领风骚的主粮。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统一六国。回望历史,你能想象在2200年前的秦朝,人们都吃些什么吗?炊具多为陶器,将小米放入陶罐中煮熟就是一餐。别在厨房里找铁锅和钢勺,那年头根本就没有铁器,连青铜器都是奢侈品。老百姓的主食是小米,土豪家才有大米——当时在秦岭以南,才有水稻种植。餐桌上有鸡鸭鱼肉,但调料很稀缺,只有花椒和盐,可以做极简版的盖浇饭。别谈什么色香味,能吃饱就不错了。

主食没有包子和面条,因为一直到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磨盘传入中国,小麦才被磨成面粉。也没有西红柿炒蛋和四川火锅,因为西红柿和辣椒直到16世纪末才传入中国。别想着喝52度的老白干,白酒蒸馏技术直到北宋才传入中国,秦朝时候的酒不会超过10度。绝对不敢有酱牛肉,因为在牛耕时代,牛是干活的主力,绝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杀耕牛轻则充军流放,重则杀头治罪。

大家想想,今天我们一餐简单的饭食,可能聚集了数千年来世界各地的驯化谷物:从西亚出产的麦类、葡萄,到美洲的玉米、西红柿和辣椒,再到非洲的西瓜和咖啡,以及中国的稻米、大豆和粟、黍等。这不仅仅是食物的汇聚, 更是世界文明的嘉年华。

谷物与价值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驯服了谷物,同时,谷物也在“驯服”人类,文明就在适宜谷物生长的地方繁衍绵延数千年。亚洲主要种植水稻,欧洲主要种植小麦。有学者研究发现:水稻和小麦可能是欧亚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水田需要一个精细的灌溉系统,而这个灌溉系统是个庞大的水利工程,一家人根本搞不定,则需要大家一起来修建完成,这就需要各户人家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水稻种植后,水从上游的田地流向下游的田地,农民之间需要就水流的管理达成一致,以避免张三家排水涝了李四的地,或者赵庄截水旱了王村的地。合作需要更多地关注别人,学会妥协,这促进了亚洲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而小麦种植则不太需要这样的合作。这种耕作方式允许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并且随着时间流逝,发展成为欧洲的文化准则。

种植水稻让人们团结,而种植小麦让人们孤立——这就是大米理论

起源地之争
谷物的起源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什么?一方面能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比如:在全世界范围内,水稻是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全世界90%以上的稻米产于亚洲,而且集中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说到中国是水稻的起源地,这会让我们顿生民族自豪感。然而印度也宣称自己是栽培水稻的发源地,大家各执一词,喋喋不休。

如何确定一种谷物的起源地呢?中国的汉字始于3500年前,最早的古埃及文字始于5000年前,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被称为史前文明。谷物起源时,当然还没有文字记载,流传至今只有一些语焉不详的神话,像神农种谷、大禹治水等。相对于文字史料,考古发掘可以考证更久的年代。比如:很多学者坚持认为中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依据是在浙江的河姆渡遗址,我们发掘出了7000年前的稻谷堆积层,据此认为早在7000前华夏先民就开始种植稻谷了。然而也有国际学者认为印度发现了很多野生稻种,水稻应该起源于印度。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天我们知道,无论是漂亮的或者难看的,物种的性状都是由它的基因(DNA)决定的。大家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寻亲节目:有些小孩从小被拐卖了,他们长大之后寻找生父生母。尽管并不知道出生地和父母的名字,通过基因检测,哪怕隔着千山万水,也依然能找到自己的生父生母。今天我们进入基因工程时代,也可以把水稻的种子拿过来分析它的基因序列。2018年,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刊登了中国学者领衔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对亚洲3010份水稻品种进行基因测序,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资源约95%的遗传多样性。这项研究为育种专家提供了一份优良稻种的“基因地图”,也可以藉此推断谁是爷爷、谁是爹。研究结论是:籼稻和粳稻(水稻的两大亚种)在东亚(中国)、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域是独立的多起源

谷物的起源地在育种领域非常有价值。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能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有着很丰富的野生水稻种质资源。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有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1970年,他在海南发现了一株很特别的雄性不育野生稻种,终于实现了水稻“三系”杂交育种方案,培育出第一代杂交水稻。

育种专家希望培养出不同的作物品种,有的产量要高,有的是口感要好,有的能够抗旱、抗冷、抗病虫。要培养出这样的品种,需要找到具备相应性状的DNA。我们来打个比方:这是一个大型的汽车改装厂,如果是“发源地”,车库里有成千上万台不同款式的汽车。想让一台车具备某种性能,可以比较容易的在其它汽车上找到你所需要的零部件。如果说不是“发源地”,车库里都是拖拉机、自行车、坦克,你的汽车是绝版孤品,就很难找到匹配的零部件。所以一个谷物的发源地对一个国家的育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假如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比作一天24小时的话,那么13:00植物在海洋里开始出现,并在21:30爬上陆地。22:10分,种子植物开始出现。200万多年的人类历史相当于最后的38秒,而人类种植谷物的1万年只是最后的0.2秒。悠悠岁月,沧海桑田。感恩厚德载物的大地和养育人类的谷物!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qingfengguan.com/1749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清风子的头像清风子
上一篇 2022年10月7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7日

相关推荐

  • 老少皆宜的“蹲墙功”

    蹲墙功 全称“面壁蹲墙松腰法”,长期练习可增强体质、抻拉脊柱、平衡气机、调理脏腑,达到筋柔骨强的效果,同时畅通督脉,生发阳气,有助于缓解经络不通、气血不顺所致的各种疾病。长期坚持练…

    2024年4月10日
    184
  • 人民网评NFT:通往元宇宙,还是走向大骗局?

    人民网发表评论文章称,今年以来,明星、大V、企业纷纷打造推出自己的NFT产品,数字艺术品俨然成为NFT落地最快的应用场景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于NFT、元宇宙概念的炒作已经蔓延…

    2021年11月27日
    350
  • 圆珠笔、走珠笔、油性笔、中性笔、水性笔傻傻分不清?

    许多人会将圆珠笔和油性笔划等号。圆珠笔=油性墨水,走珠笔=水性,中性笔=中性墨水。 其实,利用滚珠在书写时与纸面直接接触产生摩擦力,使圆珠在球座内滚动,带出笔芯内的油墨或墨水,以达…

    2024年4月6日
    222
  • 略辩我所闻内丹之龙虎一事真相

    (转贴)略辩我所闻内丹之龙虎一事真相2008-03-03 22:35:16   来自: Louis略辩我所闻内丹之龙虎一事真相(可全文转贴,不可随意摘句更改文意,误道旁人)作者: …

    2021年7月20日
    604
  • 抱朴子

    《抱朴子》是东晋葛洪撰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东晋道家理论…

    2022年10月16日
    342
  • Eight Regional Variations

    Eight Regional Variations For most foreigners, “Chinese food” usually implies a lot of dee…

    2022年9月23日
    378
  • 《道德经》帛书版第一章:道,不是玄

    帛书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①。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②。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③,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传…

    2023年4月15日
    285
  • [E0024]浑元剑经

    《浑元剑经》为元末明初毕坤所撰,是一本详细地论述剑法功法道理,及其修炼过程的武学专著。就经谱而言,乃传统手战之道中的一项系统而又完美的工程。文中所述皆著作者亲身实践、证验,并由文字…

    2019年11月26日
    628
  • Daoism vs. Taoism

    Daoism vs. Taoism​ A common question i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aoism and Taoism…

    2019年10月26日
    628
  • 中华九大仙草排行榜

    中华九大仙草排行分别是第一名:铁皮石斛;第二名:天山雪莲;第三名:三两重人参;第四名:百年首乌;第五名:花甲之茯苓;第六名:深山灵芝;第七名:海底珍珠;第八名:冬虫夏草;第九名:苁…

    2019年11月29日
    327
联系我们

最新联系方式

邮箱:info@daomen.net

微信:colddao

电话:13909185601

QQ:9752390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