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府君祭:中国道教对古日本信仰之影响

泰山府君祭:中国道教对古日本信仰之影响
文/王静
相较于日本对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受容与认可,中国道教思想是否曾对日本文化产生较大影响的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焦点。虽然日本学者对道教的研究颇多,成果亦颇丰,但其主旨多是通过道教研究来认知中国文化,鲜有以道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为切入点的有力论证。部分日本学者否认道教信仰对日本古文化的诸多影响。例如,福井文雅在其编著的《道教事典》中不仅否定道教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否认道教曾传入日本。日本历史学家津田左右吉认为,虽然中国道教的部分知识传入了日本,但没有在日本人的生活世界产生影响并形成信仰。笔者则试图通过对泰山府君祭的道教属性的解读,探讨道教思想对古日本文化的影响。

祭文具备道教属性

“泰山府君”是泰山神之一,其称谓始见于东晋《搜神记》,最初源于人们的自然崇拜,后作为道教神仙信仰的形式存在。在中国,泰山府君称谓历经多次变更,魏晋时期为“泰山府君”,唐代为“天齐王”,宋代为“东岳大帝”,明清时期为“碧霞元君”。东汉时期已有“魂归泰山”之说,魏晋年间,泰山府君被认为是主管地府、治理鬼魂之神。泰山府君信仰传入日本后,其被信众当作具有掌管生死与荣辱法力之神。该信仰后与佛教融合后,泰山府君被认为是阎魔王的侍者。从平安朝到明治时期的近千年时间内,关于日本天皇、上层贵族和武士的泰山府君祭祀的记载共有400余次,由此可见泰山府君在古日本信仰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泰山府君祭的“都状”是施祭者向诸神表达祭祀、祈愿目的的路径之一。与日本佛教中的“愿文”及神道教中的“祓词”形式相通,均为祭文的异称。祭文在祭祀者内心具有通神性,故其内容表述真实可靠。相较于通过经后人编撰、流变的书籍来考证日本泰山府君信仰,都状无疑更能直接、客观地反映祭祀者的真实诉求与信仰。天皇与贵族施祭的泰山府君都状中,多次出现“息灾延命”“长生久视”“保万福于百年之间”等道教思想祷词。例如,位居官阶正四位右大辨的藤原伊房,为救治重病爱女而祭祀泰山府君的祭文中有“三壶闻名,宁觅仙药于蓬岛之月”一句,与道教经典《抱朴子内篇》中的“丹药”思想如出一辙;藤原实行在祈求高升的祭文中有“藐姑射之春华,唯喜德馨之及家园”,其中的“藐姑射山”出典于道家经文《庄子·逍遥游》,本意指远方有神人居住的仙山,在祭文中则喻指太上皇的御所,并借此祝愿太上皇能够像神仙一样长寿。由此可见,泰山府君祭祀目的多与道教中的消灾祛病、长生不死等信仰相关,异于佛教的涅槃灭度。此外,泰山府君都状采用“黄纸朱书”的写作形式,与道教上章时使用的“黄表”形式类同。

祭祀神灵多为道教神仙

泰山府君祭主要祭祀十二座冥道神,即“泰山府君”“阎罗天子”“五道大神”“天官”“地官”“水官”“司命”“司禄”“本命”“同路将军”“土地灵祇”“家亲文人”。日本学界普遍认为以上诸神源自佛教的“十王信仰”。

然而,笔者经考证后认为,此十二冥神多出自中国的民间信仰,与道教之神同源。例如,“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为道教斋醮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解厄除灾之神灵;“司命”为《北斗经》《太平经》与《云笈七签》等道书中掌管人的生命之神;“司禄”源于民间信仰的文昌帝君、梓潼神,在道教思想影响下转变为掌握功名利禄之神灵。“本命”神源于中国民间的“求顺星”,后道教将其发展为“六十甲子”“六十元辰”之信仰,且设“本命醮”祭祀本命神,其在早期道教典籍《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中被视为支配人的命运之神。“家亲文人”属传抄中的笔误,应为“家亲丈人”,是道教与中国民间信仰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祖先崇拜形式。此外,从日本平安后期阴阳师主持的四十余种阴阳道祭祀的名称(如天曹地府祭、本命祭、招魂祭、太阴祭、土公祭等)来看,所祭祀神灵也多为中国的道教神仙。故而,某些日本学者把十二座冥道神归于佛教之神确有不当之处。

祭祀与章醮相似

日本泰山府君祭祀的行使者为阴阳师,而道教章醮的执行人一般为“高功”,二者虽有各自特点,但阴阳师与道教高功在职司上具有重叠之处。从事祭祀的阴阳师虽没有“道观”,但其归由政府主导的阴阳寮机构管辖,二者均在团体组织下行使宗教事宜。阴阳师除了负责祭祀,还掌管着漏刻、天文等技术,其职责范围与早期道教高功相近。东京博物馆所藏《不动利益缘起绘卷》(14世纪)中的一幅图描述了泰山府君祭祀场景:穿着官服的阴阳师席地而坐诵读着都状,其旁边燃着一堆柴火,正对面摆放着长条供桌,桌上摆着用纸扎成的“银钱”“白绢”等贡品,桌子前上沿粘着画有“鞍马”“勇奴”等的纸符。整个祭祀场景与《隋书·经籍志》记载的道教章醮仪式类似,“并具贽币,烧香陈读。云奏上天曹,请为除厄,谓之上章。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仪以奏之,名之为醮”。泰山府君祭祀时间多为“月星见,天与善谓哉”,与道教章醮时间“夜中,於星辰之下”亦相似。
由此可鉴,泰山府君祭祀的都状内容、神仙思想、祭祀过程等均蕴含着浓郁的道教文化印迹。据此可推测,至少在日本平安朝时期道教思想已开始影响天皇和贵族的个人生活,并证实了在平安时期,中国道教信仰对日本文化确有浸染之处。
历史上,日本常参照周边强盛国家文化来发展自身文化,古代中国曾对日本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随着近代中国的衰落与西方列强的崛起,日本学习的目光由中国转向了欧美。尤其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放弃儒教精神,脱离中国思想,吸收学习西方文明”的“脱亚”思想盛行。受此思想的影响,日本学者对诸多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了规避中国化的倾向,在思想史研究方面,更是尽量剔除道教文化的影响。诚然,日本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乏创新,但也应尊重历史上的文化传播事实。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日本平安时期的泰山府君信仰研究(JAS160035)”、华侨大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周易》东渡传播的‘海丝之路’构建研究”(14SKGC-QG03)部分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琅环福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qingfengguan.com/913

(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10月11日 12:42
下一篇 2019年10月13日 12:52

相关推荐

  • 道教五术——山、医、命、相、卜

    山是仙道,医是人道,命是神道,相是地道,卜是天道! 术者,道之所用也。 道教”五术”,是非常庞大、复杂、深奥的五门古老玄学。以《易经》为基础,囊括宇宙、天地、人体,跨越时空,运转阴阳,揭示了万物相互作用,以及变化无穷之道法。五术属古代玄学和哲学,凝结了古人大智慧。 五术具体指 “山、医、命、相、卜”五门古老学问。其中的”山术”…

    资源 2024年7月29日
    01.3K0
  • 《道医集成》丛书将于下个月正式发售

      道教历来重视医术,古代有“十道九医”之传统。道士习医既是出于自身养生延寿之需要,也是出于济世利人、积功累德之愿念。道教医学是在与传统中医药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整理挖掘并使其服务社会,是当代道教界、中医界应该承担起来的历史责任。2015年,中国道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确定编纂《道医集成》丛书。该丛书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联袂推出…

    资源 2018年11月5日
    06030
  • [E0016]道家养生功法集要

    本书分内分经典篇气功篇丹功篇,内中许多篇章都是以往从未披露过的。王西平1936年6月生。陕西户县人,大学毕业,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主要学术成果:发表文艺理论,现当代作家作品、唐代文学研究论文50余篇,主要有《摄牧与牛李党争》等。出版了专著《杜牧评传》、《杜牧待美探索》。完成7《路遥评传》(全国哲社“八五”一般课题);主编了《道家养生功法集要》。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副会长、曾任陕西省现代文学学…

    资源 2016年8月13日
    08990
  • 杨氏家藏方

    此《杨氏家藏方》为南宋医家杨倓将其所收藏的方剂汇编而成。全书共二十卷,分诸风、伤寒、中暑、风湿、脚气、咳嗽、眼目、伤折等四十九类,收方千余首,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证的治疗。每方下详列主治、药物组成与治法。此为南宋淳熙十二年跋刊本。 杨氏在余暇之时,将家藏医方分类编次,并增入其他验方(其中多属宋代医家常用的一些成药处方),博收约取,荟萃精要,经数年悉心编撰而成本书。《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

    资源 2022年4月28日
    04780
  • 道教“养性”追求心与身的和谐

    在道教思想史上,“养性”和“养生”意义相近,都曾被大量使用。在当代,“养性”一词已经不常为人们单独提起,只是在“修身养性”“怡情养性”等成语中表达心性的修养;“养生”则成为新兴的生活价值观念,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事实上,“养性”的观念蕴涵着道教的生命理想和社会理想,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 “养性”的观念产生于先秦,盛行于秦汉。《汉书·艺文志》说:“神仙者,所以得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

    资源 2024年1月30日
    01840
  • 康军调研渭北新城建设发展情况及疫情防控工作

    10月9日上午,市委常委、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康军调研渭北新城建设发展情况及疫情防控工作。管委会主任贾强,管委会副主任刘明利、刘可、杨剑,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陕西美兰德炭素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单晶制造热场用复合材料主要供应商,目前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全国排名第二。康军先后来到企业展厅、生产车间,仔细询问企业发展、科技创新情况,并鼓励企业加强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

    资源 2022年10月10日
    04340
  • 灵源大道歌

    我爲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含天容万物。 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 一悲一喜一思虑,一纵一劳形蠹弊。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 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和神乃去。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 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蹉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 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爲离欲。 神是…

    资源 2024年12月7日
    0600
  • [E0054]初拓灵飞经

    《灵飞经》又名《六甲灵飞经》是一卷道教的经,著名的小楷法帖之一,其字结体秀美,笔意潇洒,传为唐代钟绍京所书。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为唐钟绍京书。《汉武内传》谓此经用于请命延算、长生久视、驱策众灵、役使鬼神。此本为清代的初拓本。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右下笔潭》中称其:“如新莺歌白啭之声”,杨守敬评:“灵飞经一册,最为精劲,为世所重”。 《灵飞经》的章法为纵有行,横无列。由于整篇字的大小、长短、参差错…

    资源 2015年1月12日
    06560
  • 道教的道门是什么意思?

    回答1:道家渐渐演化,出现了道教,融入道教,其实道教不单单只有全真和正一两个大类,而是三个大类,还有一个是隐宗,隐宗包含(散修,非属于全真和正一的修道人士,还包含个个民间门派),以我的观点,经过历史的变迁,道家融入道教,分三个类别,全真,正一,隐宗,而这三类统称——道门,(大道之门),不拒任何求道之人,都是道门弟子,道门深远,传承不易,现代社会道教势微,不要纠结争论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回答…

    资源 2019年12月20日
    08310
  • “道貌岸然”非贬义词

    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高傲,严肃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现在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最开始是中性词,形容亚圣就是这个意思,后来亚圣弟子门生表里不一,所以才发展为贬义词。但是最开始杨老头,老日比兔指的应该是亚圣神态严肃,一本正经。从古汉语翻译道貌,岸然这两个词,字面意思就是中性词,只是后来出了许多外表如此,内心险恶的败类,才使得这个词发展为贬义词(这些是咱们现实世界的…

    资源 2021年10月31日
    0786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