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符先生对《道藏》研究的贡献

陈国符先生(1914–2000)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也是道藏学研究的开拓者。他以现代科学观念与方法,继承传统考据学之长,成为“我国第一个阅读全部道藏的学者”。①他的著作《道藏源流考》及增订版,“被学界公认为道藏研究的开山之作,饮誉海内外”。②他探索性地开展对中国炼丹史和炼丹术的研究,著《道藏源流续考》和《中国外丹黄白法考》,在中国外丹黄白法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受到海内外学界的高度评价。

陈国符先生出生于书香之家,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他在《自传》中说:“我自幼喜欢博览诸书”,“知识范围:文史、戏曲、碑帖、营造学”。193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2年获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的他,成为我国第一批留德工学博士之一。回国后,先后任国立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纤维素化学家和教育家。
陈先生对道教的关注,源于他所学的化工专业。1936年,还在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的陈先生,便经常阅读有关炼丹术的文章。当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戴维斯教授撰写的《中国炼丹术》一文后,便将其译成中文,发表在当年的《化学》杂志上,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也从此和《道藏》研究结下不解之缘。1942年到西南联大任教后,陈先生得以系统接触《道藏》,“始得见如此卷帙浩繁之《道藏》,即监察到自明代以来已无道士能读《道藏》,故如此浩繁之《道藏》,实为未开垦之广大学术新园地,即决心研究《道藏》”。③
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道藏》,原为清华大学所有,1943年归还龙泉镇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于是,自年初开始,陈先生每周一半时间在城内西南联大授课,一半时间就去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继续研究《道藏》。面对浩繁的《道藏》,他毫不畏惧退却,反而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毫不犹豫地研究全藏。正是由于当年的刻苦攻读,为他后来进一步开展《道藏》研究打下了扎实基础。
1946年秋,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和天津后,陈国符在南京资源委员会任“技正”。④在此期间,他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去金陵大学图书馆翻检全国方志,摘录道教研究资料。1952年冬,天津大学成立,陈先生调入化工系任教,继续对外丹黄白术、道教音乐、宫观、道派、医药、人物传记等进行深入研究。1983年初,他应邀前往澳洲堪培拉澳洲国家大学讲学,并为该校亚洲研究院中文系与东方历史系师生作了《道藏经研究纪要》、《道藏经中原始自然科学史料》、《道观研究导论》等研究报告,获得一致好评。“直到他2000年8月20日逝世,国际道教文化领域的学者们一直把他仰为泰山北斗”。⑤

自1942年开始,陈先生开始研究《道藏》,并于1943年写成《道藏源流考》初稿。1946年任职于南京资源委员会期间,他经常前往国学图书馆、金陵大学图书馆与泽存书库,查阅道教名山志、宫观志及各省方志,“载录历代各道藏与道书庋藏,增入《道藏源流考》”。⑥又亲赴茅山、龙虎山、当涂、武进、吴县、上海、北京,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凡载籍记其庋有道藏者,咸亲往访问。”⑦《道藏源流考》数易其稿,1949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海内外学界为之轰动。此后,陈先生继续对外丹黄白术、道教音乐、宫观、道派、医药、人物传记进行深入研究。1963年出版《道藏源流考》增订版,在初版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内容,更加全面完备。《道藏源流考》一书被学界公认为道藏研究的开山之作,成为“通向道藏王国的必读之书,经典性的著作”。⑧
《道藏源流考》对三洞四辅经之渊源及传授进行了详细考证,指出“东晋葛洪撰《抱朴子》,尚未有三洞之称。至刘宋陆修静总括三洞,《三洞经》之名,实昉于此”。⑨对此,日本学者吉冈义丰认为,陈国符这一独立的研究,在道教教理研究史上是划时代的成果。在对于三洞四辅经典的成书、类集、演变的研究中,《道藏源流考》整理和考证了大量道教历史人物传记,这些传记汇自各种经籍、正史和方志资料,并经陈先生详细辩证,为日后学界开展道教史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道藏源流考》对历代道教经籍的编目、成藏以及存佚情况作了考证,认为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是“道书目之最古者”。⑩在《道藏源流考》中,陈先生还提出了修补残缺的《道藏》和再续《道藏》的愿望,称:“北京白云观《道藏》,虽经道光间修补,仍稍有缺卷。宜搜访各处道观残藏,辑印补遗。又敦煌卷子,颇存《道藏》佚书。内且有元藏中已亡佚之书。万历三十五年,距今已三百五十余年。晚出道书,道教名山志,宫观志,卷帙不少。皆宜收集校印,以成再续《道藏》。海内学者,希留意焉。”⑪由此可见陈先生的远见卓识。此外,陈先生还据方志记载、道门人士介绍和实地调查结果,对于明、清两代各地宫观所收藏正、续《道藏》的情况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道藏》提供了诸多信息和资料。
《道藏源流考》对其所引用的各种传纪典籍的版本、源流和作者等都作了考证,为道教经典研究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其中有《道藏》所收的《真诰》、《三洞珠囊》、《云笈七签》、《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也有《道藏》未收的已经亡佚的《道学传》、《洞仙传》等。在《甘水仙源录》之下,还有作者李道谦事迹的详细考证,填补了道教史空白。《道藏源流考》另有多则关于道教史研究的专题论证,如三十六部异说、方士道士术士、道及道教、道教形成考原等。这些考证言必有据、详实可靠,是道教史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订本中,《道乐考略稿》首次对历史悠久、意蕴深远的道教音乐进行了论述。《南北朝天师道考长编》是其中最重要部分,极大拓展了《三洞四辅经之渊源与传授》中关于天师道的内容,为天师道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中国外丹黄白术考论略稿》则具体揭示了道教的炼丹术与近代化学之间的关系,从此世人得以窥视隐藏在道教理想追求下开展的实践活动方式。

陈先生“对《道藏》研究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对炼丹术的研究”。⑫由于所学化工专业的特殊优势,他始终把对经典的考证与具体的试验相结合,取得了开拓性的重大成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道藏源流考》增订版所载《中国外丹黄白术考论略稿》、《说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外丹》和专著《道藏源流续考》之中。另外,陈先生1997年又出版了《中国外丹黄白法考》一书,其内容虽与《道藏源流续考》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一些新的研究内容,或在原基础上的修订、延伸和拓展。其单篇论文主要集中收录于《陈国符道藏研究论文集》之中。
《道藏源流续考》是上世纪70年代陈先生对《道藏》中外丹黄白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全书收入论文8篇。其中《中国外丹黄白法词谊考录》收集外丹黄白术经诀之文籍中的名词术语600余条,“对炼丹史中期极为常用的术语作出了恰切的解释,对破译炼丹术原著作用很大”。⑬《石药尔雅》“是一部外丹术名词小词典。作者仿照《尔雅》文体,列举各种金石药物、丹药、丹法及丹书之名目,并注释其别名异号”。⑭陈先生研究后对《石药尔雅》已列或未列之药名或隐名,所注涉及诸药名之出处、书题解释、造药物法之出处等进行了补注。《中国外丹黄白术所用草木药录》共收药90余味,录自《道藏》中现存外丹黄白术经诀,都是《本草纲目》中所没有的。《太清经考略》提出了《太清经》亡佚于元代之说,并指出外丹黄白术经诀大多应入太清部(亦有属于上清经者),然正统《道藏》分部混淆,几乎全部误入洞真部众术类。这种前无古人式的考证对于道教炼丹术研究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外丹黄白法考》是陈先生晚年出版的最后一部关于炼丹术研究的专著。1979年陈先生应邀参加了在瑞士举行的世界第三次道教国际学术会议,他以《道教与中国自然科学之相互关系》为总题目,发表了4篇论文,引起了很大反响。回国后,“陈先生对这4篇文章进行了多次修改与补充,并撰写了《词谊考释例》和《黄白术经诀研究法》、《词谊待考篇》等,构成了《中国外丹黄白法考》这部巨著”,⑮199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陈国符道藏研究论文集》所收录的部分炼丹术研究论文,也是陈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在文集附录中,收录了陈先生《关于外丹黄白法研究之简要说明》,对后世研究者很有启示。他认为研究外丹黄白法:首先要“考明词义”,即“深入思考,开始创造性研究法”;其次是“考订外丹黄白经诀出世朝代”。他还进一步指出:“研究中国外丹黄白法,需要文史与化学二方面之知识,而文史方面之知识更重要。此为一种边缘科学,仅有化学知识而无文史知识,即无力进行《道藏》中之外丹黄白经诀之研究”。⑯这些论述,既是一种实践经验的总结,又为后学研究炼丹术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注:
①⑧⑫陈国符:《中国外丹黄白法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②③⑥⑯陈国符:《道藏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页,398—399页,399页,361—362页。
④《中国历代职官知识手册》,百花出版社,2007年,第63页。“技正”为民国时官名,掌技术事务,以有专门知识特长技能者任之。民国各部、会亦多设此官,其下并设技士及技佐。
⑤胡孚琛:《陈国符先生和道藏源流考》,载《上海道教》2003年第4期,第20页。
⑦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序》,《道藏源流考》(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
⑨⑩⑪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1页,42页,174页。
⑬孟乃昌:《中国外丹术研究的辉煌著作》,载《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1期,37页。
⑭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62页。
⑮陈国符:《中国外丹黄白法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页。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qingfengguan.com/archives/1043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29日 下午6:11
下一篇 2021年12月29日 下午6:15

相关推荐

  • 统会诸家风鉴人相全编

    此本《新刻统会诸家风鉴全像人相全编》明末葆和子撰,共12卷,卷首为《新刻统会诸家风鉴补图心传相法》。其内容为相面、命理术数相关的汇集编本。页面版式多为上图下文,其版画风格属于明代福建建阳(潭阳)书坊版画。此本为明崇祯17年(1644)积善堂陈玉我刊。 相学是通过观察分析人的形体外貌、精神气质、举止情态等方面的特征来测定,评判人的禀性和命运的汉族传统学问。认为相是命运的一种显现形式,人相必然体现着命…

    2022年10月12日
    04670
  • [E0024]浑元剑经

    《浑元剑经》为元末明初毕坤所撰,是一本详细地论述剑法功法道理,及其修炼过程的武学专著。就经谱而言,乃传统手战之道中的一项系统而又完美的工程。文中所述皆著作者亲身实践、证验,并由文字笔录总结而成。全文以“序、戒律、外篇、内篇、结文”组成,布局庞大、结构完整、格局清晰、本末分明。且行文流畅、文笔曼妙、描述详细,为道家修炼的典籍。现版本为清末抄本。 《浑元剑经》, 明代剑客毕坤所撰。为道家剑仙修炼典籍。…

    2019年11月26日
    07390
  • [E0073]三才发秘

    此《三才发秘》清陈雯撰。此书包含星卦、命理、风水等内容,分天部2卷(天部原理、天部选择),地部3卷(地理理气、地部形法、地部阳宅),人部4卷(人部禄命、人部五星、人部河洛、人部皇极),绘有星宿、宅位、命理等图。此为德星堂宝翰楼藏板,清康熙年间刊本。 注:此PDF文件包含分卷书签。十行二十一字。钤印:「陳雯之印」、「畊山」等。— 文件名:三才发秘.天部2卷.地部3卷.人部4卷.清陈雯撰.德星堂宝翰楼…

    2012年4月19日
    07170
  • DaoMind——Tai Chi Classes

    INTERNAL ARTS | ALASKA, CALIFORNIA, NEW YORK, AND TAIWANhttp://daomind.com/

    2021年12月29日
    06800
  • 我们努力奔跑,只为了留在原地。

    我们努力奔跑,只为了留在原地。​ 大江奔流的时代,你如果浑浑噩噩,把混日子当成是岁月静好,那等待你的绝不仅仅是落后。 这个世界,从不按照套路出牌。乌鸦喝水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一只老乌鸦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终于找到了丢石子的方法,于是顺利的喝到了水,并且一直被人夸赞,说太聪明了。然而忽然有一天,飞来了另一只乌鸦,这只乌鸦根本不会衔石头,但是嘴里带着一根吸管。你在摸着石头过河,而别人却已乘着轮船渡江。 …

    2022年10月7日
    04480
  • 人民网评NFT:通往元宇宙,还是走向大骗局?

    人民网发表评论文章称,今年以来,明星、大V、企业纷纷打造推出自己的NFT产品,数字艺术品俨然成为NFT落地最快的应用场景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于NFT、元宇宙概念的炒作已经蔓延至上市公司和二级市场。一些蹭热点、炒概念等行为,也正在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当“万物皆可NFT”,这串连接虚拟与现实的“神秘代码”,会成为通往元宇宙世界的关键密钥,还是又一场币圈和资本炒作下的零和游戏?很多问题需要提前思考…

    2021年11月27日
    04610
  • 第六届中国道教名山联盟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

    齐鲁网青岛9月21日讯昨天,2019年9月20日,由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主办,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承办的第六届中国道教名山联盟工作会议、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体育旅游专委会工作会议在青岛世园假日酒店开幕,本次大会顺应文化和旅游业转型升级新趋势,围绕深化区域资源共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拓展合作互助领域等,旨在进一步扩大道教名山联盟的品牌影响力,共商风景名胜区未来发展大计。 原…

    2019年9月23日
    06000
  • “道貌岸然”非贬义词

    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高傲,严肃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现在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最开始是中性词,形容亚圣就是这个意思,后来亚圣弟子门生表里不一,所以才发展为贬义词。但是最开始杨老头,老日比兔指的应该是亚圣神态严肃,一本正经。从古汉语翻译道貌,岸然这两个词,字面意思就是中性词,只是后来出了许多外表如此,内心险恶的败类,才使得这个词发展为贬义词(这些是咱们现实世界的…

    2021年10月31日
    09930
  • [E0027]周易注疏

    此《周易注疏》为魏王弼作注,始以义理说《易》,后晋韩康伯作注,至唐孔颖达作疏。全书共十三卷,附卷首,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附卦辞、爻辞为经。此为南宋初两浙东路茶盐司刻(递修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今国家图书馆所藏《周易注疏》乃清代陈鳝据明代孙景芳所藏补刻十二卷(缺第一卷)及钱求赤写本第一卷再补刻成十三卷,陈氏又加入周易正义前唐长孙无忌五经正义表、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和八论为…

    2019年5月29日
    08370
  • 道教“养性”追求心与身的和谐

    在道教思想史上,“养性”和“养生”意义相近,都曾被大量使用。在当代,“养性”一词已经不常为人们单独提起,只是在“修身养性”“怡情养性”等成语中表达心性的修养;“养生”则成为新兴的生活价值观念,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事实上,“养性”的观念蕴涵着道教的生命理想和社会理想,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 “养性”的观念产生于先秦,盛行于秦汉。《汉书·艺文志》说:“神仙者,所以得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

    2024年1月30日
    0179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